n131508

2000年,一农民去世后,儿子不舍父亲离去,将遗体放进了大缸,村里人议论纷纷,都

2000年,一农民去世后,儿子不舍父亲离去,将遗体放进了大缸,村里人议论纷纷,都说儿子不孝,不料3年后等他打开大缸,大家都看呆了! 埃及作为与中国并列的四大文明古国之一,古埃及相信死后灵魂并不会消失,而是依附于尸体或雕像之上。 因此,像法老王这样的权贵人物死后,通常会将其遗体制作成木乃伊,以便灵魂能够永存。 这种做法成为埃及古代文化中的一项重要习俗,体现了人们对于死后世界的深刻理解和尊重。 在中国,也有一种与此类似的文化概念,那就是“肉身菩萨”。 这种做法同样反映了人们对于死后生命延续的信仰,但其方式和制作过程则与埃及的木乃伊有所不同。 虽然两者都涉及对遗体的保存,但具体的方法和目的各有千秋。 在江西灵山山脚,一场看似寻常的葬礼,引发了巨大的争议。 林观荣是江西人,出生并成长在灵山脚下的一个小村庄。 这座山在当地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佛教文化底蕴,是江西的一个著名佛家圣地。 灵山上的寺庙众多,每年吸引着成千上万的信徒和游客前来朝拜。 尤其是王舍寺,更是被视为佛教的圣地之一,据说这里曾是释迦摩尼传教的中心之一。 林观荣虽然是一个普通的农村人,但自小便在这样浓厚的佛教氛围中成长。他靠着自己的勤劳双手,过着朴素却充实的生活。 尽管没有选择出家为僧,但他一直心怀佛教教义,平时在村里也常常做一些善事。 尤其是在寺庙里,他经常捐款捐物,将一部分收入放入寺庙的功德箱中,用自己的方式支持佛教事业。 随着时间的推移,林观荣迎来了自己的儿子,并给他取名“上水”。这个名字来源于《道德经》中的“上善若水”。 林观荣深知,做人最重要的是积德行善,这也是他从小传授给儿子的重要人生课题。 林上水在父亲的耳濡目染下成长,慢慢地也对佛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敬仰。 通过父亲的教导和自己的实践,林上水不仅学会了如何做人,更深刻地理解了佛教的精髓——在日常生活中行善积德,心怀慈悲与宽容,这也是他人生的最大追求。 林观荣的生活在某个时刻悄悄发生了变化。 他开始彻底改变自己的饮食习惯,选择完全素食,甚至连闻到肉的味道都觉得难以忍受。 同时,他也开始模仿和尚的生活方式,修行佛教的仪式,如打坐冥想,深入思考佛法的教义。 随着时间的推移,林观荣对佛教的信仰越来越深,这种对宗教的执着和痴迷,让他对自己的人生有了更加坚定的目标。 他信奉佛教的理念,特别是对“肉身舍利”的概念深信不疑。 林观荣认为,如果死后能够保留自己的肉体,不腐烂,就能变成珍贵的“肉身舍利”,这不仅是对他修行的极大肯定,也意味着他的灵魂能升往美好的极乐世界。 为了实现这一心愿,他特意告诉了自己的儿子林上水,希望在自己去世后,能够按照传统的“缸葬”方式进行安葬,这种方式在他看来是最能保持肉体不腐的理想选择。 2000年2月,林观荣因突发脑血栓不幸离世。 临终时,他再次郑重地向儿子林上水提出了自己的要求,希望按照缸葬的方式安葬自己。 他告诉儿子,如果这个愿望无法实现,那么他一生的修行将失去意义。林上水虽然心中充满了不安和犹豫,但他作为孝顺的儿子,最终决定尊重父亲的遗愿,按照父亲的要求为他处理后事。 按照“缸葬”的传统习俗,林上水小心翼翼地将父亲的遗体放入一个密封的大缸中。缸口用石灰、木炭等材料仔细封好,确保没有空气能够进入,以保持缸内的封闭状态。这样一来,缸中的遗体便开始了漫长的“保存”过程,林上水则在旁守候,充满了期待与信念,等待着三年的时间过去,看看父亲是否能如他所愿,保持不腐的状态。 三年后,林上水终于忍不住,打开了封闭的缸。 当他看到父亲的遗体时,不禁欣喜若狂。虽然父亲的遗体已经变黑,体积也有所缩小,但奇迹般的,身体竟没有腐烂。林上水认为这是父亲修行成功的标志,心中充满了骄傲和敬畏。 于是,他请来了工匠,将父亲的遗体精心制作成金身雕像,并将其安置在自家的二楼客厅里,供奉起来。 对于林上水而言,这不仅是对父亲的深深怀念,也是对父亲信仰的无尽敬仰和传承。 【信息来源:北方网——江西男子将父制成“木乃伊” 7年不曾腐烂 2007-12-11 10:52】